close
可樂以之前繪本課的「小組討論回家作業」經驗作為開場:
那個作業是每個人回去找一本自己最喜歡的繪本,下次跟大
家分享,有個新活從小到大都沒看過繪本,到了圖書館也不知從何著手,最後他靈機一動,轉而跟身旁的小朋友搭訕,請他們推薦他好看的繪本。這個作業完成了,繪本順利找到,重要的是,他還多了一些跟孩子的互動,而這些額外的收穫才是最珍貴的。

「新來的」說:
要談莎士比亞為何會搞戲劇,要先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,當時的英國社會,國富兵強,伊莉莎白時期可以說是英國的黃金時代。
另外,從馬斯洛的「人的需求理論」來看,戲劇可以滿足他各個層級,包括生理、安全、社交、尊重、自我實現各方面的需求。
這兩點可以推得,戲劇是個讓他得以發揮長才的領域(假設他有的話。)
另外,他提到了另一個問題,是為何我們要學英文?為什麼英文是主流外語?提出了「後殖民主義」的說法。
是受到時代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嗎?還是崇「洋」心態?
英國除了莎士比亞,是不是拿不出其他更厲害的劇作家?
反問,我們為何不以中國的關漢卿、牡丹亭為梯隊教學素材

芋頭說:
我看到的資料是關於托爾斯泰評論莎士比亞,托爾斯泰說莎劇有名並非內容有趣,而是莎士比亞後來在德國有了名氣,然後才紅回英國,嚴格來說,莎士比亞的名望勝過實質成就
(金城武一開始在台灣並不紅,後來在日本紅了,台灣突然把他捧得極高。)

戲劇功能:發現自己本能,訓練團隊合作,協調。

芋頭補充:有研究指出,戲劇教學可以提高小孩的描述能力
一樣的教學「內容」,其中一組以傳統口述方式教學,另一組以「戲劇」方式教學,小孩對於「內容」的學習無明顯差異,但戲劇授課組的小孩,明顯描述能力有增加。

對於莎士比亞生平的描述,
其一,他曾經犯罪,逃往倫敦,在倫敦參與劇場工作
其二,莎劇其實是馬洛作品,馬洛詐死,以莎士比亞之名發表劇作
其二,莎劇是很多人的作品總和,其實並沒有莎士比亞這個人。
對於莎士比亞的生平,有極多「假說」。
那麼,一個怎麼樣的人會被討論??
「後人為何要討論他?」,這個問題值得討論!

莎士比亞的時代,小劇場開始興起,加上他自己是個有想法的人,遇上這個契機,促成他投入戲劇領域。
莎士比亞為何能大放異彩?:他能將抽象的情感具像化,引起觀眾共鳴。
有人在公視看過現代版的「馬克白」,其中描述人類陰暗的一面,極為深刻,所以認同以上說法。

曾經看過報導,連J.K.羅琳也深受莎士比亞(及珍奧斯丁)的影響。

在溝通上,其實「文字」佔了很少的比例(5%),絕大多數是靠肢體及表情。

談到教育現場的戲劇時,有人提到,我們常常在扼殺小孩的創意,曾聽過一個演講說:「扼殺小孩創意的源頭是家長跟老師」。

莎劇中雖然描寫了很多「死亡」,但這些劇最後終究給人希望的感受,是在呈現人文主義的樂觀精神!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ef2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